为科技工作者服务 · 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 · 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 · 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 为科技工作者服务 · 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 · 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 · 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
专注国家海洋科研和教育20余载——记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候选人乔钢
2022-09-17 浏览次数:1623

一心扑在国家海洋的科研和教育事业上,乔钢一干就是20余载。

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他都经常带领团队去海上做实验,短则几天,长则几星期。他晕船,每次临出海前,都会吃晕船药,有时药效不明显,工作时伴着晕船,吐完又接着操作。为抢时间,他们很早就出船,晚上天黑才返航。夏天皮肤被晒掉一层皮,冬天做冰上实验时又会将手冻伤。

乔钢(左一)在做实验

海面上刮起6~7级大风,下起小雨并伴随大雾,实验平台在茫茫大海中如一叶孤舟剧烈地摇摆,乔钢和队友们都被雨水和汗水模糊了双眼,并出现强烈的晕船反应。为确保实验顺利开展,他用安全绳将自己和实验船体的围栏系在了一起。这是2021年5月,乔钢带领学院水声通信与网络团队赴海上开展“全双工水声通信实时处理”海试实验时的一个场景。历经5天,他承受着狂风巨浪,顶着炎炎烈日,完成了重点研发项目的本次海试试验,并取得突破性进展。项目成果为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环境监测和水下组网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

多年来,在国家战略重大项目上,乔钢“屡立战功”。2005年,我国首艘某型舰船进入大连造船厂船坞进行改造,乔钢受命负责船体进坞的水下监测工作。他采用先进的图像声纳检测水下坐墩过程,测量精度达到厘米的量级。大雨使坞内积水一尺深,为保证设备可靠,他一个人在偌大的船坞内一遍遍地检查调试设备5个多小时。由于长时间在水中浸泡,导致腿脚肿胀、失去肉色。船舶进坞坐墩时出现意外,图像声纳监测到下方存在一个未知的水下附体,如果直接坐墩悬空可能会造成整体撕裂,损失无法估量。乔钢的监测方案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及时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事后大连造船厂的党委书记刘征说:“什么是英雄?不是发生灾难后去补救,而是将灾难化解于无形!”

乔钢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常年高效率、快节奏地工作,乔钢经常有累倒的时候。2017年10月,他赴多个城市参加一系列学术交流、调研、主题演讲等活动。一天上午,学术研讨中突然感觉面部不适,会议间隙照镜子发现眼睛闭不上了,他心里一紧,立刻电话求助医生,答复是中风现象,建议立刻入院治疗。但他当天却坚持按计划赶往石家庄参加学术交流,开会时讲话已经不清楚了。当晚返回哈尔滨,去医院就诊时,医生告知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恢复起来会很慢。

经过7年努力,乔钢带领水声通信与网络技术项目团队突破了我国水下通信的瓶颈难题,提出的多体制全双工多用户水声通信技术,被评价为有望将水下通信由对讲机时代提升到电话时代。“我们以啃硬骨头的精神去做,不为别的,就想突破水下通信的瓶颈难题,让我国有自己的水下通信技术。”乔钢说。

个人简介:乔钢,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哈工程水声工程学院院长;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标兵、“龙江工匠”等荣誉称号;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海洋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