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技工作者服务 · 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 · 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 · 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 为科技工作者服务 · 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 · 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 · 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
用科技孕育龙江沃野遍地生金——记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候选人栾晓燕
2022-09-19 浏览次数:1680

实验室里她是科学家,田间地头她是育种人,数十年春种秋收、寒来暑往,数十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一路走来,她无怨无悔、甘之如饴……她就是黑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的大豆育种学科带头人栾晓燕。她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和科技情怀,在龙江这片黑土地上孕育出一颗颗“金豆子”,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人们常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为培育一个新品种,栾晓燕常常进行几十次组合、几百次实验选择,跑遍上千公里进行鉴定、示范,付出的是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却是风吹稻菽遍地金。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她带领团队育成的大豆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亿亩,增收大豆80亿公斤,净增社会效益超过300亿元。

栾晓燕(中)与同事在田间查看大豆长势

1995年,大豆灰斑病在黑龙江省大面积爆发,许多品种因抗病性不强退出生产市场。一个高产、优质、多抗的大豆育种新目标也因此在栾晓燕的脑海里孕育成型。经过20年田间地头风雨无阻、南繁北育的反复实践,她终于利用现代育种手段解决了大豆高产、优质、多抗同步的关键问题,“十三五”期间培育出以“黑农84”为代表的黑农系列品种18个,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黑农84”的问世,实现了大豆多性状基因聚合技术的重大突破,破解了大豆品种常见的高产不优质、优质不抗病的难题,其表现的高产、稳产、优质、抗病、耐轻盐碱等优势深受农户、种子企业和加工企业的欢迎,填补了国家大豆高产优质多抗同步品种审定的空白。

种子好不好,收成说了算。2019年10月9日,对双城区胜丰镇诚乐村邻熟合作社理事长于韩明凯来说,是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刻”,当天他跟村民们一道载歌载舞,庆祝“黑农84”大丰收。“今年我们第一次种大豆,选了农科院栾晓燕老师研发的‘黑农号’品种示范,但是天公不做美,从8月中旬起一直下雨,大豆在雨水里整整泡了一个月,我担心这1500亩地会颗粒无收,没想到水退后,歪倒的大豆又挺起来了,亩产240多公斤,多亏了这稳产多抗的好品种。”

手捧丰产的大豆,栾晓燕喜上眉梢

2021年大旱,木兰县宝盈大豆种植合作社张宪武种了1万亩“黑农84”,秋收时每亩地竟然比往年的普通品种增产了40公斤至50公斤,当年实现增收350万元。

“黑农84”连年喜获丰收,目前应用面积已超过1000万亩。2019年至2022年连续被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列为第二积温带主推品种,成功跻身2019年至2021年国家大豆品种推广面积Top5。

“一粒种子很重,豆大点事儿牵系着百姓的温饱和国家的粮食安全。”从“科技脱贫”到“乡村振兴”,在科技特派员的帮扶路上,栾晓燕竭尽所能地把“黑农号”大豆做好,真抓实干地让豆农们的腰包鼓起来,在促进大豆产能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践行着“成果留在农民家”的农科初心,用她的“科技情怀”赋能造福百姓,孕育龙江沃野遍地生金。

个人简介:栾晓燕,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农业农村部大豆种植指导组专家,黑龙江省大豆产业体系岗位专家,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手;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37年,曾承担国家“七五”至“十五”大豆科技攻关、国家863、973等近50个科研项目,选育大豆品种54个,其中获得国家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权2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