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技工作者服务 · 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 · 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 · 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 为科技工作者服务 · 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 · 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 · 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
关于发挥黑龙江省科协组织优势开展应急科普工作的对策建议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2021-06-18 浏览次数:2185

作为中国科协向下联系、作用发挥的“触手”,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具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部署基础应急科普工作、把控及反馈应急科普实施效果的关键一环,是我国整体的应急管理联防联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黑龙江省科协组织包含13个市(地)科协、204个企业科协、14个高校科协以及200多个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能够充分调动各市、企业和高校的多种科技资源,特别是以高校和企业为主的人才资源,具有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发挥大联合大协作的协调优势,发挥各类媒体立体化传播优势,发挥科协系统基层队伍广泛传播优势等特点。

一、以科普平台多样化提升科普覆盖率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在新冠疫情初期,短视频APP成为大多数人获取科普信息的主要途径(68.9%)。短视频具有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高频推送等特点,日渐成为当下公众获取资讯、增长知识、社交娱乐的重要途径。借助新媒体强大的传播和精准的策划,发挥权威新媒体在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等方面的作用,是近年来各级科协提升科普工作影响力的努力方向。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线上科普已经逐步替代线下纸媒等科普媒介。建议根据不同人群在科普传播内容和对象上的不同侧重点,利用不同的平台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科普。如建立科普网站,针对青少年、城镇劳动者、农民等重点人群,普及基本科学知识,网站上语言需通俗易懂,易于理解;建立手机科普报等平台,以党政领导、公务员等为对象,以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管理科学知识普及为主;利用纸媒或是一些权威电视平台,以老年人为主要科普对象,普及生活中的基本科学知识;建立省科协的官方短视频账号,针对青年人、上班族等群体,传播科学知识、解读科学热点、分享科学家观点等,形成可视化传播。

黑龙江省科协可与下属科协成立应急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多市同步成立,工作逐级向基层延伸覆盖。在积极用好“科普中国”、“科学辟谣”等科普资源同时,充分利用各类短视频资源和平台,组建科学传播融媒体联盟,启动应急科普联动机制,打造“科学+战疫”应急科普品牌,提升应急科普的受众覆盖率,从而提升应急科普的效果。

二、以科普内容生活化提升科普有效性

无论以何种平台开展科普工作,都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宗旨,坚持“有趣、实用、特色”的内容建设原则,创新科普内容表达方式,开展科普内容策划与创作。特别是要从黑龙江省科普资源等实际出发,紧紧抓住黑龙江省特有的文化沉淀和科普资源,将它作为网络科普的重要内容,开设一批在网站中具有核心地位的本土特色栏目。今日科普的内容已经远远不是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大功告成。现代科技早就深入到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几乎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把科学传播、普及给公众也越发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

目前的生活背景下,只是向公众提供科学知识已经远远不够,科学知识背后的方法、过程、动机、争议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后果与影响都是当代科普不能回避的问题。黑龙江省科协下有14个高校科协、2727个农技协以及诸多企业科协等,黑龙江省科协应充分动员全省科技工作者、科普信息员、科技志愿者等投身应急科普,推出网上科创培训课程等,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帮助其设计具有生活化的应急科普内容,并通过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平台进行宣传,从而实现提升应急科普效果的目的。

三、建立应急科普场馆实现科普常态化

目前黑龙江并没有设置应急科普场馆。应急科普场馆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普服务中起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众在参观体验应急科普场馆后,在突发事件中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及时地预防、防护、自救或救护他人。这是应急科普场馆的常态化科普服务预期达到的效果和作用。二是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应急科普场馆能提供权威科普知识的发布平台,让公众快速准确地得到科学的科普服务内容。在这一方面,我国的应急科普场馆普遍缺乏相应的信息化、数字化平台,也没有应急状态下的科普服务机制。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的特征,实体场馆可能很难提供及时的科普服务。

应急科普场馆拥有丰富的应急科普资源,相较于分散于各类网站上的应急科普内容,应急科普场馆的科普资源更加专业,甚至还可以通过3D模拟、虚拟现实(VR)场景互动等模拟真实场景或进行虚拟场馆的体验培训。如果可以建立应急状态下的科普服务机制,通过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应急科普场馆就可以通过数字平台提供更准确及时的科普服务,不但可以提高应急科普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提供全天候的科普服务,实现应急科普服务机制的长效化。

回顾新冠疫情初期,黑龙江省应急科普开展效果以及疫情防控效果,黑龙江有必要参考部分在疫情中防控效果较好的地区,将应急科普场馆纳入科普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加快建立应急安全馆数字平台,整合应急科普资源,建立资源库,对应急科普服务进行模块化建设,建立科普资源使用、生产、交互的共建共享生态链。应急科普场馆可充分利用现有科普平台,以专业用户为核心,种子用户为主导,鼓励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形成公众生产内容为主要资源的社区,扩大应急科普内容传播范围,增强公众参与度。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完成线上线下一体化智能建设,建立虚拟数字体验馆,为多元化科普需求提供精准服务。例如,可以充分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及时掌握潜在应急科普服务需求,采用众包等形式,通过科普云服务为公众科普需求提供精准定制服务。还可通过虚拟安全体验馆形式,让公众足不出户体验应急科普教育服务。

四、提升日常科普质量改善应急科普效果

应急科普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有效应对突发公众事件却不能仅依靠应急科普。无论是疫情、自然灾害还是急救知识,在灾害发生之时才采取应急科普并不能达到将人民损失降到最小的目的。面对紧急事件,日常科普的效果和重要性更加凸显。

疫情的暴发以及黑龙江疫情的反复暴露出黑龙江省日常科普工作的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对传染病预防和防护知识普及的不充分,同时也引发黑龙江省科协对日常科普内容的反思。过去大多科普机构侧重于应对自然灾害相关知识内容的科普,缺乏对医学知识内容的日常普及。应急科普的目的在于应急,而提升应急科普能力却在日常。黑龙江省科协亟需对日常科普内容进行调整,增加医学知识相关内容的科普,包括但不仅限于疫情常态化防控和急救知识等。激发高校科协主观能动性开展特色科普课程,并将其部分调整后应用于中小学;通过上演科普情景剧、互动体验项目、应急产品使用教学等方式,丰富日常科普宣传工作的方式和内容;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定期向不同人群推送科普视频,为其提供云游全国各地科普应急场馆的平台,鼓励各级科协筹办知识竞赛、科普课堂,丰富云平台活动数量和质量。

 

专家名单:

刘志海 黑龙江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理事长、哈尔滨工程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李明非 黑龙江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哈尔滨工程大学讲师

宋泓儒 黑龙江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哈尔滨工程大学讲师

史 博 黑龙江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哈尔滨工程大学讲师

李凯然 黑龙江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哈尔滨工程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