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人员管理方面
(一)统一应急调配
建议集中人力应对突发疫情,通过组建核心专家组、诊疗专家组、人员储备等,对人员实行统一应急调配。
1.核心专家组,由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高年资主任医师组成。主要负责:解读国家颁布的新冠肺炎诊断标准与防护指南;提供疫情防控建议,制定入院诊治流程;培训临床医生.讲解最新的诊断标准;讨论新冠疑难病例,决定诊疗方案。
2.诊疗专家组,由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以上医师及经过培训的其他临床专科高年资主任医师组成。主要负责:24小时在院值班,负责可疑新冠患者会诊工作;疑似病例确定和排除、制定诊疗方案;手术/操作的急诊患者新冠筛查.确定防护措施;判断随访病例是否解除随访。
3.人员储备,从各科室抽调医技人员组成,承担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采样班、重症监护的支援任务。每班工作时长4-8小时。
4.护理人员
第一应急梯队:人数至少满足2周内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工作的需要,承担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的工作;发热门诊护士,每班次工作4-6小时;隔离病房护理轻症患者的护士,每班次工作8-12小时。
第二应急梯队:人数至少为第一应急梯队的2倍,与第一梯队轮替,满足较长期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工作的需要,同时为门诊、筛查等岗位人力不足的后备人员。
急诊梯队:由有急诊工作经验的护士组成,承担急诊医学科的支援任务。
ICU 梯队:由有监护室工作经验的护士组成,承担重症隔离病房的支援任务。每班次工作4-6小时。
院外外派梯队:由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呼吸内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等相关科室组成,承担疫情的支援任务。护理人员外派梯队:以监护室护士为主,应涵盖多学科、不同年资。
5.后勤人员,负责院内和院外支援的工作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
(二)开展业务培训
1.网络培训: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建议以网络培训作为主要形式,可通过APP工具开展网络视频会议,或者召开电话会议来实现,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聚集。
2.现场培训:主要是针对重点人员进行操作性培训,包括新冠病毒核酸采样操作培训、个人防护用品穿戴等培训, 或无法开展网络培训的人员。现场培训地点应为露天或通风良好的地方,所有人员都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至少相隔1米以上;有条件的情况下佩戴普通医用外科口罩;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的人员不建议参加。
(三)做好医护员工健康保护
1.优先保障一线工作人员的防护设备。
2.优化排班机制,对接触高风险患者的员工安排多组交替上班,缩短每个班次工作时间,保存体力。
3.设置员工就诊专区,院内人员如有发热、呼吸道症状,可一站式就诊。
4.为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及新冠核酸采样人员,统一安排住宿,避免交叉感染。
5.安排心理专家,缓解员工紧张、恐惧、焦虑心理。
二、在空间管理方面
(一)实行专区管理
区域
空间设置原则
发热门诊
在医院入口相对独立区域设立发热门诊
隔离病区
靠近发热门诊、设置员工及患者独立单向双通道
就餐区域
相隔一米排队,避免面对面就餐
门、急诊
相隔一米排队;患者和员工分设单向循环通道;一医一患单间接诊
(二)实行一站式模式
1.设置清洁区。满足工作人员沐浴、洗手、如厕、办公、专家讨论、值班休息、更衣、穿戴防护装备等。
2.设置潜在污染区。在工作人员从污染区到清洁区之间的过渡缓冲区域,设置洗手、脱卸防护服、存放医疗垃圾和回收洗消用品装备。
3.设置污染区。患者就诊检查区域,集结医疗诊间、标本采集间、影像检查间、化验室、药房,各房间安装负压装置或空气消毒机。
三、在医疗流程管理方面
1.坚持感染风险评估原则。在新冠疫情期间,建议暂停气溶胶产生较多的诊疗项目,如口腔科(种植牙、口腔洁牙和拔牙等)、耳鼻喉科(鼻镜和喉镜)、肺功能检查、内镜(气管镜、胃肠镜)、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等常规操作,仅开展急诊的专科服务。
2.坚持分区管理原则。发热门诊针对流行病学史阳性患者,设置专用诊疗专区,同时配置药房、核酸检测采样点、发热门诊专用CT,以限制患者移动。设立隔离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后需隔离的患者。负压病房用于收治新冠疑似和确诊的患者。
3.坚持“互联网+医疗”优先原则。发挥“互联网+医疗”在疫情防控中的积极作用,提供线上诊疗咨询,远程会诊、接诊服务等工作。
四、在院感管理方面
(一)医院隔离区域感控管理
严格按照国家的隔离技术规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防控方案要求落实隔离区域的感控管理,防止工作人员被感染、防止患者交叉感染。
1.设置发热门诊、隔离留观病区、隔离病区、隔离重症病区。发热门诊,用于排查疑似传染病人,治疗发热患者(耳温37.5摄氏度及以上,不伴有严重专科疾患)的专用诊室。隔离留观病区,用于收治符合新冠肺炎筛查标准并伴有严重专科情况的病例,具备隔离条件和防护条件的病区。隔离病区,收治新冠肺炎筛查病例或确诊且病情相对平稳的病例,具备隔离条件和防护条件的病区。隔离重症病区,收治新冠肺炎筛查或确诊的重症病例,具备隔离条件和防护条件的重症监护病房。
2.布局设置。疫情期间将普通病区临时改造成隔离病区,要求符合室外转运距离最短、接触人员最少的原则。隔离区域人员流向按照“三区两通道”原则,即三区即污染区、潜在污染区、清洁区,两通道即工作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
3.工作管理。隔离区域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感控知识和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区域设立感控督导岗,监督感控工作的落实情况。合理调配工作人员,避免过度劳累,医院统一安排的隔离住宿。工作人员每日进行体温和症状监测,如有不适立即报告。
4.患者管理。开展新冠疫情防护知识宣教,指导正确佩戴口罩,正确手卫生,遵守咳嗽礼仪。对疑似或确诊患者应及时采取单间隔离,谢绝探视和陪护。
5.消毒管理。按要求严格执行空气、环境物表、仪器诊疗物品等清洁消毒。污染区的所有物品未经消毒处理,不得带离污染区域。
6.转运管理。患者必须外出检查,需专人陪同,由指定路线专梯转运,提前人员疏散。“新冠”检测标本由专人专车专箱密闭转运,交接记录完整。转运全程防护、消毒符合规范。
7.医疗废物管理。按规范要求收集、转运、处置隔离区域的医疗废物。
(二) 个人防护管理
根据职业暴露的风险等级制定医院防护级别,指导工作人员合理正确使用医用防护用品,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
1.防护级别与防护用品
2.个人防护用品穿脱流程
五、在互联网与诊疗方面
(一)开展线上诊疗服务
1.依托实体医院医疗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安全、有序地为大范围的人群提供医疗健康咨询服务,
2.筛查区分可能的疑似患者与其他普通患者,帮助因疫情不能按期来院复诊的患者,为慢性病、部分常见病患者提供线上药事服务等。
(二)开展线上咨询服务
1. 针对新冠疫情,在医院互联网医院平台设立专门咨询通道。
2.覆盖移动APP、网络、电话等多种载体,提供多个用户入口。
积极动员自愿参与线上咨询服务的医生、专科护士、药师,建立包括信息技术团队、院内专家服务团队和用户服务团队。
六、在医院与政府部门联防联控方面
在疫情暴发时期,作为开放性公共场所,医院疫情防控工作必须与政府部门(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形成有效的联动,这种联动是有效控制聚集性病例产生必不可少的手段。
专家名单:
王洪亮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
李海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主任医师
叶 明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主任医师
王怀泉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副主任医师
刘文华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主任医师
田永刚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副主任医师
郑俊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副主任医师